當前位置: 首頁 > 教師資格 > 教師資格備考資料 > 教師資格考試《小學教育學》考點:教育學的發(fā)展

教師資格考試《小學教育學》考點:教育學的發(fā)展

更新時間:2013-01-31 18:36:38 來源:|0 瀏覽0收藏0

教師資格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qū)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zhí)顚憟D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摘要 教師資格考試《小學教育學》考點:教育學的發(fā)展

  >>>2013年教師資格通用版保過班輔導震撼上線!八折優(yōu)惠!    2013各省教師資格考試信息 

  第二節(jié) 教育學的發(fā)展

  教育學是一門以教育現(xiàn)象為研究對象,探索教育規(guī)律的科學。目的是深化人們對教育的認識,更新人們的教育觀念,并為教育的發(fā)展和改進提供依據(jù),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學水平提供理論選擇與指導。教育學與其他許多社會科學一樣,有一個漫長而又短暫的歷史。說它漫長,是因為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先哲就有對教育問題的專門論述和精辟見解;說它短暫,是因為作為一門規(guī)范學科,它只有不到200年的歷史。

  一、歷史上的教育學思想

  (一)中國古代的教育學思想

  1.儒家的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年),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對中國文化教育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鬃拥慕逃枷朐谒难哉撚涊d《論語》中有充分的反映。

  孔子從探討人的本性人手,認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個性的差異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張“有教無類”,希望把人培養(yǎng)成“賢人”和“君子”??鬃哟罅?chuàng)辦私學,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孔子的學說以“仁”為核心和最高道德標準,并且把“仁”的思想歸結到服從周禮上(“克己復禮為仁”),主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強調(diào)忠孝和仁愛??鬃永^承了西周六藝教育的傳統(tǒng),教學綱領是“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基本科目是《詩》、《書》、《禮》、《樂》、《易》、《春秋》。孔子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是承認先天差異,但更

  強調(diào)“學而知之”,重視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啟發(fā)誘導??鬃诱f:“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敝祆渥ⅲ骸皯嵳?,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fā)謂達其辭。”“啟發(fā)”一詞即由此而來。這一教學主張要求師者在教學過程中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務使教學的內(nèi)容與方法適合學生的接受水平和心理準備條件,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求知欲??鬃雍軓娬{(diào)學習與思考相結合,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他還很強調(diào)學習與行動相結合,要求學以致用,把知識運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實踐中去。

  2.墨家的墨翟

  先秦時期以墨翟(約公元前468一前376年)為代表的墨家與儒家并稱“顯學”。由于政治思想和社會觀念的不同,墨家與儒家的教育主張也有所不同。墨翟以“兼愛”和“非攻”為教,同時注重文史知識的掌握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還注重實用技術的傳習。對于獲得知識的理解,墨家認為,主要有“親知”、“聞知”和“說知”三種途徑,前兩種都不夠全面和可靠,所以必須重視“說知”,依靠推理的方法來追求理性知識。

  墨子重視教育的社會作用,把“有道者勸以教人”作為實現(xiàn)政治理想的根本措施,認為從事教育工作是有功于天下的。他提出強教于人,以強力為教育要求。這種強力精神反映了墨子以教育改良社會的強烈要求。墨子的教育目的在于培養(yǎng)“賢士”、“兼士”和“義俠”,以備擔當治國利民、兼愛相利的職責,成為“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人才。墨子認為這些人才是否在位,對國家的治亂興衰有決定性的影響。

  總之,墨家的教育內(nèi)容是十分豐富的,大大突破了儒家“六藝”的范疇。不過墨家全盤否定了“禮”、“樂”的價值,不適當?shù)亍胺菢贰?,不加分析的反對音樂文化和一切文娛活動,忽視音樂教育與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質(zhì)和審美力方面所產(chǎn)生的作用,這當然也是片面的。

  3.道家的老子和莊子

  道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它主張“棄圣絕智”、“棄仁絕義”,所以長期不為教育理論所關注。其實道家的許多教育思想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先秦道家在教育思想方面影響較大的是老莊學派,代表人物為老子和莊子。

  老子全盤否定文化教育的價值,其有關教育思想的主要論點是:

  (1)文化墮落論

  老子認為,人類創(chuàng)造的文化,包括道德、法令以及一切智慧的表現(xiàn),都是與“道”

  背離的,文化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就是人類社會墮落的標志。而教育正是以傳授文化為任務,因此被看成是促使人類墮落的工具。

  (2)“棄圣絕智”論

  老子認為,人性“復歸”的途徑是“棄圣絕智”,即毀滅文化,取消教育。因此,他認為教育只是把人引向錯誤,從根本上否定教育的作用,故主張“絕學”。

  (3)人性“復歸”論

  老子認為人性從無知無欲到有知有欲,即從無私到有私,乃是對人類本性的背叛,教育則加速了這種背叛的趨勢。如果說老子也贊成有某種教育,那么根據(jù)“道法自然”的哲學,道家主張回歸自然、“復歸”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莊子則繼承了老子“道法自然”、否定文化教育價值的思想。

  總的來說,貫穿老莊學派文化教育思想的是虛無主義和蒙昧主義,是消極頹廢的人生觀。但是在另一個側面,它尖銳地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道德的虛偽性,以幻想的形式表達了個性自由的企望,這在當時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4.《學記》

  戰(zhàn)國后期,《禮記》中的《學記》一文從正反兩方面總結了儒家的教育理論和經(jīng)驗,以言簡意賅的語言、生動的比喻,系統(tǒng)地闡發(fā)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務,教育、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等,是罕見的世界教育思想遺產(chǎn)。

  《學記》是我國古代寶貴的教育文獻,也是世界最早的教育專著,意味著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專門化的形成,被稱為中國“教育學的雛形”。它對古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經(jīng)驗進行了高度概括,揭示和表述了許多重要教育原理。如“教學相長”“循序漸進”、“長善救失”、“尊師敬道”、“啟發(fā)教學”等。

  《學記》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與政治的關系。《學記》設計了從基層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體制,提出了嚴密的視導和考試制度;要求“時

  教必有正業(yè),退息必有居學”,即主張課內(nèi)與課外相結合,藏息相輔,勞逸結合。《學記》提出了教學相長的辯證關系和“師嚴然后道尊”的教師觀。在教學方面,《學記》反對死記硬背,主張啟發(fā)式教學,“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主張開導學生,但不要牽著學生走;主張對學生提出比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學生灰心;主張指出解決問題的路徑,但不提供現(xiàn)成的答案。《學記》主張教學要遵循學生心-t理發(fā)展特點,“學不躐等”即循序漸進。這些原則和方法都已經(jīng)達到很高的認識水平。

  5.其他

  漢代的董仲舒、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陽明、清代的王夫之等中國古代許多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都有豐富的教育實踐和精辟的教育見解。

  (1)漢代的董仲舒

  董仲舒把儒家的倫理思想概括為“三綱五?!?“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笔侵浮叭省⒘x、禮、智、信”)的道德哲學,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從此儒學開始成為官方哲學,成為中國古代維護歷代封建王朝統(tǒng)治的工具。董仲舒還建議統(tǒng)一學術,統(tǒng)一思想,直截了當?shù)靥岢隽恕按笠唤y(tǒng)”的政治思想,為維護封建統(tǒng)治帝王的絕對統(tǒng)治服務。

  (2)宋代的朱熹

  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中國封建時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學術思想,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標志著封建社會更趨完備的意識形態(tài)。朱熹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重視基礎教育;二是重視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三是講究教育方法。

  (3)明代的王陽明

  王陽明學說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他認為朱熹要求人們絕對服從抽象的“天理”是沒有道理的,不符合現(xiàn)實社會的客觀實際。他認為“天理”就在每一個人的心中,要求人們“知行合一”(“知”即道德認識,“行”即道德行為,也包括情感),通過提高自己內(nèi)心的修養(yǎng)和知識水平,去除自己的私欲與雜念,從而達到社會的和諧運行,即所謂的“致良知”;教化人們,應將道德倫理融入到人們的日常行為中去,以良知代替私欲。

  王陽明的兒童教育論是其教育思想中比較精彩的部分。王陽明十分重視兒童教育,他從“致良知”的要求出發(fā),認為兒童時期“良知”最多,受蒙蔽最少,教育應從兒童時期開始,并要注意兒童的年齡特點,主張給兒童歌詩、習禮、預讀三方面的教育,陶冶兒童的思想和性情。

  (4)清代的王夫之

  王夫之既有豐富的教學實踐,又能從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高度,去揭示教學過程的一些規(guī)律。

  第一,王夫之用樸素的辯證法,揭示了教與學的關系。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學的成功與否取決于他們是否“自悟”。他的這一思想,正確地揭示了教學過程的本質(zhì)。第二,在知行關系問題上,他既不同意朱熹的“知先行后”說,也不同意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他一方面提出“行可兼知”的觀點,強調(diào)知源于行,必須從行上檢驗知識的效果功用,否定了傳統(tǒng)教育中那種嚴重脫離實際、死讀書的弊端。另一方面,又提出知行相互為用,不能混淆,二者都不可偏廢。第三,他認為學與思的關系,是互相依賴,互相促進的關系。學與思二者并重,互相促進,才能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第四,他強調(diào)學習要尚博尚實,多聞多見,要從廣博豐富的資料中提煉出精華來。第五,他認為教師應該“施之有序”,強調(diào)教學既要循序漸進,不躐等、不速成,又要有恒心、不間斷。

  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資格統(tǒng)考考試大綱匯總

  中學教師資格考試筆試科目介紹《綜合素質(zhì)》

  中學教師資格考試筆試科目介紹《教育知識與能力》

  全國各省市教師資格證考試報名入口

  更多相關信息:教師資格頻道  教師資格論壇

  >>>2013年教師資格通用版保過班輔導震撼上線!八折優(yōu)惠!    2013各省教師資格考試信息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學思想

  在西方,要追溯教育學的思想來源,毫無疑問,首先需要提到的是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一前399年)、柏拉圖(Plat0,約公元前427一前347年)和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一前322年),并稱“古希臘三賢”。

  1.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國人才。他認為治國人才必須受過良好的教育,主張通過教育來培養(yǎng)治國人才。在教育內(nèi)容上,他主張要培養(yǎng)人的美德,教人學習廣博而實用的知識以及教人鍛煉身體,增進健康。

  蘇格拉底以其雄辯和與青年智者的問答法著名。他在與鞋匠、商人、士兵或富有的青年貴族問答時,佯裝無知,通過巧妙的詰問,暴露出對方觀點的破綻和自相矛盾之處,從而使對方發(fā)現(xiàn)自己并不明了所用概念的根本意義?!皢柎鸱ā保址Q“蘇格拉底法”或“產(chǎn)婆術”,這是他的精神助產(chǎn)術在教學中的具體運用。這種問答分為三步,第一步稱為蘇格拉底諷刺,他認為這是使人變得聰明的一個必要步驟,因為除非一個人很

  謙遜,“自知其無知”,否則他不可能學到真知;第二步叫定義,在問答中經(jīng)過反復詰難和歸納,從而得出明確的定義和概念;第三步叫助產(chǎn)術,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思索,自己得出結論。這為啟發(fā)式教學奠定了基礎。正如蘇格拉底自己所說,他雖無知,卻能幫助別人獲得知識,正如他的母親是一個助產(chǎn)婆一樣,雖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夠催育新的生命。

  蘇格拉底倡導的問答法對后世影響很大,直到今天,問答法仍然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

  2.柏拉圖

  柏拉圖是對哲學的本體論研究作出重要貢獻的古代哲學家,他把可見的“現(xiàn)實世界”與抽象的“理念世界”區(qū)分開來,認為“現(xiàn)實世界”不過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從而建立了本質(zhì)思維的抽象世界。據(jù)此他認為,人的肉體是靈魂的影子,靈魂才是人的本質(zhì)。靈魂是由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構成的,理性是靈魂的基礎。理性表現(xiàn)為智慧,意志表現(xiàn)為勇敢,情感表現(xiàn)為節(jié)制。根據(jù)這三種品質(zhì),哪一種在人的德行中占主導地位,他把人分為三個集團或等級:①運用智慧管理國家的哲學家;②憑借勇敢精神保衛(wèi)國家的軍人;③受情緒驅(qū)動的勞動者。人類要想從“現(xiàn)實世界”走向“理想世界”,最重要的就是通過教育,幫助未來的統(tǒng)治者獲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這種教育只有貫徹了睿智的哲學家和統(tǒng)治者的思想才能引導蕓蕓眾生走向光明。教育與政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以培養(yǎng)未來的統(tǒng)治者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現(xiàn)實世界中實現(xiàn)這種理想的正義國家的工具。柏拉圖的教育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國》中。他有一句名言: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乃是雙倍的無知。理性的訓練是柏拉圖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但是,柏拉圖夸大了理性發(fā)展在教學中的意義。

  柏拉圖第一個提出學前教育的思想,他認為對兒童的教育開始得越早越好,甚至提出了胎教的問題。為了發(fā)展理性,柏拉圖建立了相對完整的金字塔形教學體系,以學生的心理特點為依據(jù),劃分了幾個年齡階段,并分別授以不同的教學科目。柏拉圖還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其后便成了古希臘課程體系的主干和導源,支配了歐洲的中等與高等教育達1500年之久。此外,柏拉圖還是“寓學習于教育”的最早提倡者。

  3.亞里士多德

  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稟承了柏拉圖的理性說,認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認為,教育應該是國家的,每一個公民都屬于城邦,全城邦應有一個共同的目的,所有的人都應受同樣的教育,“教育事業(yè)應該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但他這里所說的“每一個公民”是不包括奴隸的,他主張一部分人可以受教育,一部分人即奴隸則是不可受教育的。亞里士多德注意到了兒童心理發(fā)展的自然特點,主張按照兒童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對兒童進行分階段教育,提倡對學生進行和諧的全面發(fā)展的教育。這些成為后來強調(diào)教育中注重人的發(fā)展的思想淵源。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著作《政治學》中有大量反映。

  亞里士多德主張教育是國家的職能,學校應由國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并論證了“教育要適應兒童自然天性發(fā)展”的思想,并以之確定了教育的年齡分期,對各年齡階段教育的要求、組織、內(nèi)容和方法等具體措施提出具體意見,要求成人應根據(jù)兒童年齡特征對其進行教育。他贊成雅典健美體格、和諧發(fā)展的教育,主張把天然素質(zhì),養(yǎng)成習慣、發(fā)展理性看成道德教育的三個源泉,但他反對女子教育,主張“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務于閑暇。

  4.維多里諾、埃拉斯莫斯、拉伯雷、蒙田

  文藝復興以后,很多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家都很重視教育問題,如意大利的維多里諾(Vittorino da Feltre,1378―1446)、尼德蘭的埃拉斯莫斯(Desiderius Erasmus,1467―1536)、法國的F.拉伯雷(Francois Rabelais,1483―11553)和蒙田(Michel Eyquem de Montaigne,1533―11592)等人,或發(fā)表言論,或興辦學校,從事教育革新。他們反對封建教會對兒童本性的壓抑,強調(diào)教師要尊重兒童的個性,關心兒童、信任兒童。他們認為應該通過教育使人類天賦的身心能力得到和諧的發(fā)展,包括思維、熱情和性格的發(fā)展。他們主張恢復古羅馬時期重視體育的傳統(tǒng),組織學生進行擊劍、角力、騎馬等富有挑戰(zhàn)性的運動。他們揭露了貴族僧侶階級虛偽的道德,主張既保持虔誠的宗教信仰,又把勇敢、勤勉、進取、榮譽心等與個人福利有直接關系的品質(zhì)作為道德的主要要求。在智育方面,他們主張擴大教學內(nèi)容的范圍,增強新的學科內(nèi)容,同時注意調(diào)動學生興趣,改變經(jīng)院主義的學風,建立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還主張恢復古希臘重視美育的傳統(tǒng),將美與善結合起來。文藝復興運動對歐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新的學科教育內(nèi)容的增加,以及受教育范圍的擴大,產(chǎn)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但是,由于當時不少人文主義者把古希臘教育過于理想化,特別是過于注重希臘文、拉丁文及文法、修辭的教學,逐漸形成古典主義傾向,脫離實際,形成了新的煩瑣哲學和形式主義,對后世也產(chǎn)生了不良的影響。

  二、教育學的建立與變革

  (一)教育學學科的建立

  1.夸美紐斯

  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萌芽于夸美紐斯(JohannAmosComenius,1592―1670)的《大教學論》。

  夸美紐斯是受到人文主義精神影響的捷克教育家。年輕時期的他就具有強烈的民主主義思想,強調(diào)教育的自然性。自然性首先是指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應受到同樣的教育;其次是說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發(fā)展的原則;最后是說要進行把廣泛的自然知識傳授給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僅強調(diào)宗教教育。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大教學論》中。夸美紐斯認為,教學論是教學的藝術,《大教學論》就是要“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這是一種“教得準有把握”“教得使人感到愉快”、“教得徹底”的藝術。

  《大教學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體系完整的教育學著作,書中全面論述了人的價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舊教育的弊病、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學制、教學法、體育、德育、宗教教育、學校管理等。雖然《大教學論》具有不可避免的歷史局限性,但夸美紐斯總結的經(jīng)驗彌足珍貴。

  2.盧梭

  啟蒙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對自然性

  思想做了新的解釋,并使之哲學化。這首先要提到法國的盧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盧梭對自然性的強調(diào)到了使之與現(xiàn)代文明對立的程度,并因宣揚他的自然主義教育理想的作品《愛彌爾》而險些被法國當局逮捕。他所理解的自然,是指不為社會和環(huán)境所歪曲、不受習俗和偏見支配的人性,即人與生俱來的自由、平等、淳樸和良知。盧梭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被現(xiàn)存的環(huán)境和教育破壞了,假如能為人造就新的、適合人性健康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和教育,人類就能在更高階段回歸自然。因此,人為的、根據(jù)社會要求強加給兒童的教育是壞的教育,讓兒童順其自然地發(fā)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遠離社會影響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

  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存在著天性至上、把教育視為自然生長等偏激的觀點,但在當時這種思想有著巨大的反封建教育的進步意義,這種強調(diào)“兒童是教育主體”的思想,開辟了現(xiàn)代教育理論的先河。

  3.康德

  盧梭的自然主義思想對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的影響很大:康德的《教育論》一書,其思想精神直承盧梭。書中屢次介紹盧梭的教育思想,其重視兒童青少年身心之養(yǎng)護、發(fā)展及其民主主義的教育思想,都是盧梭教育思想的“靈魂”。

  康德雖受盧梭的影響,尊重兒童的天性,但他認為人若成為真正有道德和有理性的人,不能不要教育,不能只靠天性??档略谒恼軐W里,探究道德的本質(zhì),充分肯定了個人的價值。他力圖通過教育實現(xiàn)他的哲學理想,改造社會。他認為,人的所有自然稟賦都有待于發(fā)展,才能生存,“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動物”,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充分發(fā)展人的自然稟賦,使人人都成為自身,成為本來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4.裴斯泰洛齊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深受盧梭和康德思想的影響,并且以他博大的胸懷和仁愛精神進行了多次產(chǎn)生世界影響的教育試驗。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則全面地、和諧地發(fā)展兒童的一切天賦力量。教育應該是有機的,應做到智育、德育和體育的一體化,使頭、心和手都得到發(fā)展,教育者的首要職責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個性特征的人。他主張教育要遵循自然,教育者對兒童施加的影響,必須和兒童的本性一致,使兒童自然發(fā)展,并把這種發(fā)展引向正確的道路。

  5.洛克

  進入近代,國家教育的思想與民主的教育思想都在發(fā)展。這在英國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身上得到了集中體現(xiàn)。

  一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說”,認為人的心靈如同白板,觀念和知識都來自后天,并且得出結論,天賦的智力人人平等,“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便是由于教育之故”。因此,他主張取消封建等級教育,認為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另一方面,他主張的又是紳士教育,認為紳士教育是最重要的,一旦紳士受到教育,走上正軌,其他人就都會很快走上正軌。紳士應當既有貴族氣派,又有資產(chǎn)階級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和才干,還要有健壯的身體。紳士的教育要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基本原則是以資產(chǎn)階級利己主義的理智克制欲望,確保個人的榮譽和利益。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他輕視國民教育,認為普通的學校里集中了“教養(yǎng)不良、品行惡劣、成分復雜”的兒童,有害于紳士的培養(yǎng),他主張嚴格、慎重地挑選德行、能力好,并且嫻于禮儀、精通人情世故的老師,從幼年起就對未來的紳士進行家庭教育。

  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資格統(tǒng)考考試大綱匯總

  中學教師資格考試筆試科目介紹《綜合素質(zhì)》

  中學教師資格考試筆試科目介紹《教育知識與能力》

  全國各省市教師資格證考試報名入口

  更多相關信息:教師資格頻道  教師資格論壇

  >>>2013年教師資格通用版保過班輔導震撼上線!八折優(yōu)惠!    2013各省教師資格考試信息 

  (二)規(guī)范教育學的建立

  一門規(guī)范學科的建立,從獨立的教育學誕生的角度說,通常以德國赫爾巴特(J0―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的《普通教育學》為標志。美國杜威(JohnDewey,1859―1952)和他的《民主主義與教育》(1916)是20世紀初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該學派對教育和教育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國際影響。

  1.赫爾巴特與《普通教育學》

  在赫爾巴特之前,17世紀中葉的夸美紐斯已經(jīng)從理論上概括了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教育經(jīng)驗,研究了新興資產(chǎn)階級在教育上提出的新問題,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他的《大教學論》(1632)一般被認為是教育學形成規(guī)范學科的開始。此后,洛克的《教育漫話》(1693)、盧梭的《愛彌爾》(1762),也都比較全面地論述了他們的教育思想。

  教育學作為一門課程在大學里講授,最早始于康德,他于1776年在德國柯尼斯堡大學的哲學講座中講授教育學,但對后世影響最大、最明確地構建教育學體系的是赫爾巴特。1809―1833年問,赫爾巴特一直在柯尼斯堡大學繼續(xù)康德的哲學講座,講授教育學。1835年,他又出版了《教育學講授綱要》。他第一個提出要使教育學成為科學,并認為應以倫理學和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的理論基礎。赫爾巴特的貢獻在于,他把教學理論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上,把道德教育理論建立在倫理學基礎上,可以說是奠定了科學教育學的基礎。

  《普通教育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教育的一般目的”,論述了兒童管理的目的和方法。第二部分為“多方面的興趣”,分別論述了多方面的觀念、興趣的觀念、多方面興趣的對象、教學、教學的進程、教學的結果等;提出了教學的4個形式階段:明了、聯(lián)想、系統(tǒng)、方法。第三部分為“性格的道德力量”,強調(diào)要通過教育來培養(yǎng)兒童的性格和品德。赫爾巴特在書中企圖以心理學的觀點來闡明教育學的一些重要問題,特別是教學論方面的問題。他在緒論中提出,教育者應掌握的首要科學是心理學,同時指出教師需要教育學這門科學,更要掌握傳授知識的科學。

  在教學上,赫爾巴特把哲學中的統(tǒng)覺觀念移用過來,強調(diào)教學必須使學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時候,喚起心中已有的觀念。他認為,多方面的教育應該是統(tǒng)一而完整的,學生所學到的一切應當是一個統(tǒng)一體。他強調(diào)系統(tǒng)知識的傳授,強調(diào)課堂教學的作用,強調(diào)教材的重要性,強調(diào)教師的中心地位,從而形成了傳統(tǒng)教育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的特點。

  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對19世紀以后的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被看做是傳統(tǒng)教育學的代表。

  2.杜威與《民主主義與教育》

  作為現(xiàn)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的教育思想與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針鋒相對,其代表作《民主主義與教育》在體系上與《普通教育學》也大不相同。

  《民主主義與教育》批判性地討論了西方以前的教育思想,同時吸取現(xiàn)代哲學、社會科學、生物學、心理學上的成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體系。全書共分26章,前7章首先討論了教育與生活的社會機能,批判了當時社會學校教育的弊病,提出了他的一個重要觀念:“教育即生活”。書中最重要的思想是教育為民主社會創(chuàng)造條件的思想。第8~23章對教育的目的、興趣與訓練、經(jīng)驗與思維、教學法與教材和課程、教育的價值、教育與職業(yè)等問題進行了分析。最后3章是將其論述歸結到實用主義的理論基礎上,他認為教育應使學生將知識的獲得和在共同的生活環(huán)境所進行的活動與作業(yè)聯(lián)系起來,這構成了實用主義理論和方法論的核心。

  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傾向于反傳統(tǒng)教育的,特別對于傳統(tǒng)教育中形式主義空泛、嚴格的特性加以攻擊。杜威主張教育為當下的生活服務,主張教育即生活。由于生活是一個生長、發(fā)展的過程,所以教育也是生長、發(fā)展的,這是從教育的縱向說的;而從教育的橫向來說,則是人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并形成了個體和集體的經(jīng)驗。由于生活環(huán)境是不斷變化的,人要適應環(huán)境,就需要不斷改造或改組經(jīng)驗。所以,教育實際上是經(jīng)驗的改造或改組,促進學生形成更新、更好的經(jīng)驗。為此,他強調(diào)教法與教材的統(tǒng)一,強調(diào)目的與活動的統(tǒng)一,主張“在做中學”,在問題中學習。他認為,教學的任務不僅在于教給學生科學的結論,更重要的是要促進并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使他們掌握發(fā)現(xiàn)真理、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引導學生了解并發(fā)現(xiàn)真理的方法有兩個因素:一是智慧,二是探究。智慧與沖動相對立,由于運用了智慧,人對于問題的解決,就與動物的“嘗試與錯誤”區(qū)別了開來。探究則與傳統(tǒng)學校“靜聽”的方法相對立,它是一種主動、積極的活動,它的價值在于可以使學生在思維活動中獲得“有意義的經(jīng)驗”,將經(jīng)驗中的模糊、疑難、矛盾的情境轉化為清晰、確定、和諧的情境。杜威對傳統(tǒng)教育的批判,不僅是對方法的批判,而且是對整個教育目的的批判,是對教育目的外鑠性的批判。他認為,這種外鑠的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沒有思考的余地,限制人的思維。

  受教育者不需要也不可能有自由思考、主動創(chuàng)造的空間,只能使用機械的注入法,學生消極地對教師所教的東西作出反應,成為教師和教科書的奴隸。

  杜威強調(diào)兒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張教師應以學生的發(fā)展為目的,圍繞學生的需要和活動組織教學,并以兒童中心主義著稱。杜威試圖把“民主”和“科學試驗方法”、“進化論”、“工業(yè)的改組”等因素聯(lián)系起來,探討它們在教育上的意義。他的《民主主義與教育》及反映在其他作品中的教育思想,對20世紀的教育和教育學有著深遠的影響。

  三、當代教育學的發(fā)展

  (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發(fā)展是近世紀人類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馬克思主義作家雖然沒有教育學方面的專著,但他們對教育都非常關心,有許多精辟的教育論述,指導著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編寫。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系中,揭示了教育與社會關系的本質(zhì)聯(lián)系,社會發(fā)展水平與教育發(fā)展水平的一致性,強調(diào)無產(chǎn)階級掌握全人類的知識、通曉現(xiàn)代科學才能擁有全世界的意義。馬克思特別提出了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學說,揭示了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和社會階級偏見造成人的片面發(fā)展的障礙,要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就必須不斷提高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不斷消除階級偏見,將社會勞動與教育有機結合,將社會發(fā)展與個人發(fā)展有機結合。

  (二)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教育理論中的應用

  1939年,蘇聯(lián)教育理論家凱洛夫明確提出了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編寫《教育學》的目標。該書系統(tǒng)地總結了蘇聯(lián)二三十年代的教育經(jīng)驗,基本吸收了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把教育學分成總論、教學論、德育論和學校管理論四個部分。其主要特點是:重視智育在全面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學校的首要任務,就是授予學生以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fā)展的深刻而確實的普通知識”,形成學生的技能、技巧,并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學生的認識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共產(chǎn)主義人生觀;肯定課堂教學是學校工作的基本組織形式,強調(diào)教師在教育和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該書于1951年被譯成中文,成為我國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對我國教師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凱洛夫的教育學思想在國家行政領導與學校的關系上,忽視了學校的自主性;在學校與教師的關系上,忽視了教師的自主性;在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上,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過于強調(diào)課程、教學大綱、教材的統(tǒng)一性、嚴肅性,忽視了它們的靈活性和不斷變革的必要性。

  20世紀60年代以后,我國開始嘗試編寫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文革”以后陸續(xù)出版了一些不同版本的教育學著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解放思想精神的鼓舞下,許多教育理論中的重要理論問題都得到了廣泛深入的討論。人們對許多教育基本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對教育的性質(zhì)、教育的本質(zhì)、教育與人的發(fā)展的關系、課程、教材、思想品德教育等理論的認識取得了許多新的進展。教育改革的實踐和教育教學的實驗,為教育學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資源。國外新的教育科學、心理科學的成果,特別是皮亞杰的發(fā)生認識論、布魯納的課程結構論、柯爾伯格的道德發(fā)生論、贊可夫等人的教學發(fā)展思想、人本主義心理學、教育目標與教育評價理論等,都極大地豐富了我國教育學的建設。

  (三)社會的發(fā)展、文化的交流,使得教育學越來越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格局

  在多元結構、多元思想、多種文化的影響下,教育學也同樣呈現(xiàn)出豐富多樣的新格局,既體現(xiàn)了學術發(fā)展的成果和時代的共同特征,又反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實際,并能夠結合區(qū)域性的要求,這是對教育學提出的新的挑戰(zhàn)。面對社會發(fā)展的速度越來越快、國際一體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特征,如何應對新世紀的挑戰(zhàn),培養(yǎng)具有高尚情操和社會遠大理想、具有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人才,成為教育工作和教育理論研究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資格統(tǒng)考考試大綱匯總

  中學教師資格考試筆試科目介紹《綜合素質(zhì)》

  中學教師資格考試筆試科目介紹《教育知識與能力》

  全國各省市教師資格證考試報名入口

  更多相關信息:教師資格頻道  教師資格論壇

分享到: 編輯:環(huán)球網(wǎng)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教師資格資格查詢

教師資格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教師資格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shù)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環(huán)球網(wǎng)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